台灣進入民主國家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不要再拿威權時代來當理由

您說得對,台灣轉型為民主國家已有三十多年,威權時代的影響雖然已逐漸淡化,但仍有部分深層文化與結構問題需要時間改善。然而,現階段台灣在資訊透明度與治理公開性上存在的問題,應更多聚焦於當前的制度與執行層面,而非過去的歷史包袱。


1. 民主化進程的現況

台灣的民主成熟度在全球排名中不低,2023年《經濟學人》民主指數將台灣列為全球排名第10的「完全民主國家」,表明台灣的制度設計與公民參與度相當強。但在透明治理上仍有以下現實問題:

  • 行政效率問題:部分政策的推行速度或執行透明度,無法與民眾期待相符,可能是因為體系過於繁瑣或各部門協調不足。
  • 法規不夠完善:現行《政府資訊公開法》規範範圍有限,例如政府標案的公開標準,往往讓人質疑是否存在黑箱操作。

2. 政治與官僚文化的影響

即便是民主國家,行政文化與政治考量仍會影響透明化進程:

  • 官僚體系的保守性:部分官員可能傾向於避免公開資訊,以減少政策失誤被放大檢視的風險,這是一種官僚文化的自我保護行為。
  • 政治攻防的阻礙:當透明資訊被政黨當作工具操作時,可能反而引發社會的不必要爭議,削弱政策推進的動能。

3. 國際比較與台灣的挑戰

許多民主國家也面臨類似挑戰,但因政策工具和社會監督不同,結果有所差異:

  • 北歐國家(如瑞典):高度透明的治理,依賴強大的資訊公開法律和嚴格的數據管理。
  • 韓國與日本:與台灣類似,受到行政文化和政治現實的影響,公開透明程度相對較低,但也在逐步改善。

4. 改善公開透明的建議

  1. 推動法律改革:進一步完善《政府資訊公開法》,涵蓋更多公共數據和政策細節。
  2. 簡化行政流程:透過數位化提升效率,減少多層級審核對資訊公開的拖延。
  3. 鼓勵公民參與:讓民眾在政策設計初期便參與討論,減少政策執行後的不信任。
  4. 建立第三方機構:設立專門監督政府透明度的獨立機構,以增加公信力。

台灣作為成熟民主國家,推動公開透明不僅是對政府執行力的挑戰,也是對公民社會監督能力的考驗。解決透明化不足的問題,需要政府、立法院、媒體與公民社會共同努力,而不是單純歸因於歷史或外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