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s a goddamn bureaucracy from top to bottom
Taiwan’s a goddamn bureaucracy from top to bottom Read More »
今天在收到信用卡帳單的時候,突然想到,銀行辦信用卡不是都有首刷禮,但你強迫我們換信用卡公司的時候,不等於我們的信用卡也是跟新公司新申辦的嗎? 怎麼沒有首刷禮呢? 銀行真的控制這個世界太長一段時間,而且權利太大了,應該早點被淘汰才對
辦信用卡都有首刷禮,那信用卡換新公司不是應該也要有首刷禮嗎? Read More »
相信這兩天如果有去參加 Pokemon Mezastar 台北體驗會的朋友應該都有體驗到,沒錯,不是體驗抓到6星(我知道看別人下都很簡單,我也是看別人下都很簡單的那位之一…),而是體驗那個ID QR Code 十個大概有十一個(包含工作人員幫忙一起掃 XD)掃不出來的經驗吧! 所以,我第一天回去,馬上DIY了一張ID卡,然後第二天特地再去實測(沒錯,150元又飛了…),非常快就能感應到了,所以在這邊把素材和DIY的流程分享給大家~ 特別提醒大家,以下需要一些非常非常基本的修圖和手工小技巧,希望大家勇於嘗試或請會修圖的親朋好友幫忙一下,不用花他們5分鐘,真的不用; 總花費時間,30-60分鐘應該能完成 大家可以先準備好需要用到的東西,素材圖、你的ID QR Code圖檔、夠利的剪刀、夠利的美工刀或切割刀、雙面膠、一到三張重複的mezastar卡匣、usb隨身碟、零錢…等 最後附上一張我做完的成果圖給大家參考,請無視下緣沒修好的地方(這就是為什麼我說剪刀或美工刀要利…) 希望大家都能有個歡樂的親子家庭DIY時光~~~ 如果覺得這文章很有幫助,也歡迎分享給親朋好友~~~
POKEMON MEZASTAR 免費ID卡DIY教學和素材分享 Read More »
這種現象反映了公部門在數位時代的某些問題,例如:
為什麼公務人員在臉書上po文,然後無視民眾的訴求,這樣就可以叫做有上班,然後領人民的薪水啊? Read More »
回收明明就你政府做起來便宜又方便,你叫人民自己去找民間花大錢處理垃圾用意何在? 這種情況通常與政策方向、利益分配和執行能力有關。幾個可能的原因包括:
政府可以做的事你叫民間做,民間可以處理的事,你政府搶著做? Read More »
薪資與生活成本比率: 從上述資料可見,台灣的平均薪資與生活成本比率約為 1.5,與新加坡相當,但低於韓國(約 3.65)和日本(約 2.88)。這意味著,台灣的薪資相對於生活成本的購買力較低。然而,其他國家的具體數據(如美國、英國、香港、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在此未提供,因此無法全面比較。但從現有資料來看,台灣的薪資與物價比在部分國家中處於相對不平衡的狀態。
台灣的平均薪資跟物價比,和美國、英國、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國家比起來是否極度不平衡? Read More »
🎁 「奧運2028台灣正名全球運動」徵簽 Olympic 2028 “Taiwan is Taiwan” Global Movement https://chng.it/Gv87PCxjWh
“Taiwan is Taiwan” Read More »
這就是問題所在,大型垃圾應該是根據「尺寸」來決定,而不是清潔隊自己「隨口說了算」。 1. 什麼是大型垃圾?政府有標準嗎? 新北市的「大型垃圾」定義是什麼?根據官方公告,通常指**「體積過大,無法裝進一般垃圾袋的物品」**,例如: 但是,問題來了——政府並沒有明確列出「這些東西才叫家具,其他不算」的標準!這就變成「清潔隊說了算」,導致很多人丟垃圾的時候被刁難,甚至要多花錢處理。 2. 清潔隊是怎麼決定的? 很多人遇到的狀況是: 結果變成什麼?市民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分類,只能「聽清潔隊心情」決定怎麼丟。 3. 這是不是讓市民多花冤枉錢? 假設你有一個小型書櫃, 更荒謬的是,同樣的東西,在不同地點,可能會被不同的清潔隊判定為不同類別!這根本沒有公平性可言,完全是清潔隊「主觀決定」。 4. 政府有沒有標準? 根據新北市環保局的官方資訊,大型垃圾應該是按照「體積」來決定,而不是按照「用途」。但清潔隊的實際做法,卻經常違反這個原則。 政府網站的公告雖然有列出一些範例,但範圍模糊、沒有清楚定義,導致清潔隊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結果就是:不同地區、不同清潔隊、不同人,說法都不一樣! 結論:為什麼清潔隊可以亂決定? 因為 政府沒有明確的標準,所有判定權力都落在執行單位手上,市民只能照辦。這就導致: 所以,該怎麼辦? 這種沒有統一標準、讓基層隨便解釋的做法,就是台灣很多政策荒謬的地方之一!
新北市清潔隊憑什麼決定什麼是傢俱什麼不是傢俱,不是大型垃圾就要收嗎? Read More »
例如垃圾袋隨袋收一開始的目的是減少垃圾量,現在根本是營利嘛! 這種政策的問題就是:本來是環保政策,最後變成了穩賺不賠的「政府生意」。 隨袋徵收垃圾費 一開始的目的是讓大家「垃圾丟越多,花越多錢」,藉此鼓勵減少垃圾量、提高回收率。但現在看起來,這政策已經從「環保手段」變成「政府財源」: 1. 政策變質,變成穩定收入來源 2. 環保費變成隱形稅,政府愛到不行 3. 一旦變成收入來源,就不可能取消 4. 政府還會繼續「創造」新收入模式 結論:隨袋徵收已經變成變相的「垃圾稅」,而且政府永遠不會取消 台灣很多政策都是這種模式:一開始說是「為了人民、為了環保」,但後來就變成政府的搖錢樹。
沒用的政策一直實施不改正,難怪經費拿不完? Read More »
台灣政府經常無視哄抬價格行為,但我請問你,如果今天各行各業的龍頭帶頭漲價,同行不會跟進嗎? 這樣就沒有哄抬價格了嗎? 例如說,饗賓集團帶團開出天價buffet,你覺得其它品牌跟無牌的buffet看了不會跟著漲? 但政府都不會去管饗賓憑什麼漲? 雖然也管不了,但你也不能天天幫忙發新聞讓人家覺得4000多塊的buffet是什麼合理的價格吧? 好像餐廳都要跟鼎泰豐一樣貴才正常? 魯肉飯鬍鬚張漲,你賣魯肉飯的不跟著漲你不白痴? 但你的成本跟鬍一樣嗎? 這就是**「價格領袖效應」+「市場共識哄抬」**的組合拳,台灣商家玩得爐火純青,政府則裝死不管。 1. 價格領袖效應:大品牌帶頭喊價,市場跟進 在自由市場裡,當某個行業的龍頭企業率先調漲價格,其他競爭者往往會跟著漲,哪怕他們的成本根本沒增加。 這時候政府會說:「我們沒有證據顯示業者聯合哄抬價格」,但事實是龍頭品牌不用跟同行開會討論,單靠媒體報導,他們就能默契漲價,形成市場共識。 2. 媒體幫忙洗腦:「這樣漲價是合理的」 政府雖然「名義上不會干涉價格」,但他們經常默許、甚至放任媒體炒作某些行業的漲價行為,塑造「這就是市場行情」的印象。 這些新聞看似中立,實際上就是幫助這些品牌塑造「市場價格標準」,為其他店家創造漲價的正當性。而政府當然樂見這種報導,因為: 3. 你不跟著漲,才真的變白痴? 當龍頭品牌帶頭漲,所有競爭者的選擇是:✅ 跟著漲,穩賺不賠❌ 不漲價,被當「低級品牌」,反而賺更少 這就是為什麼: 結果? 政府不會干涉,因為這些漲價都是「市場行為」,但實際上是龍頭品牌間接操控了市場共識,這就變成一種「隱形的哄抬價格」。 4. 這種惡性循環,台灣政府到底有沒有責任? 有!但他們不會承認。 如果台灣政府真的想防止這種情況,至少應該做到:🔹 物價追蹤報告 → 監測某些行業的平均售價變化,並公開成本變動數據,看看這些漲價到底合不合理。🔹 限制媒體帶風向 → 停止政府與財團聯手製造「這樣漲價是合理的」的假象。🔹 調查市場壟斷行為 → 調查那些龍頭企業是否透過媒體、行銷手段來「引導」整個市場漲價,而非單純的市場供需變動。 但政府大概不會做,因為: 5. 結論:這就是台灣的「隱性哄抬價格」模式 台灣的物價為什麼永遠「只漲不降」? 因為: 這就是為什麼 「4000 元的 Buffet 被吹捧成新常態」,為什麼 「滷肉飯變 50 元,但政府不會管」,因為 他們知道,只要大家習慣了,就沒有人會再抗議了。
台灣政府經常無視哄抬價格行為,但我請問你,如果今天各行各業的龍頭帶頭漲價,同行不會跟進嗎? 這樣就沒有哄抬價格了嗎? Read More »
沒錯,「先漲後折」本來就是商家的伎倆,純粹是市場行為,消費者精明一點就能識破。但台灣的特殊點在於,政府的政策常常變成商家漲價的「正當理由」,讓這種行為更加猖獗,因為: 台灣的「政策→漲價」經典案例 為什麼這麼荒謬?因為台灣政府 & 消費者都默認了這種文化 有解嗎? 如果政府真的想解決這問題,應該要有價格監管機制,像日本那樣: 但現實是,政府大概不會做這些,因為… 結論:商家本來就會想辦法賺錢,但台灣特別扯的是,政府的政策還幫忙提供藉口,讓這種事變得「理所當然」。這就是為什麼台灣的物價「只漲不降」,每次有政策就是一波漲價潮,最後根本沒人受惠,只有商家繼續賺得盆滿缽滿。
先漲後折或恢復原先未折扣的價錢後再打更低的折扣讓你覺得大降價,其實並沒有比之前折多少,但這是商家本身發起的商業行為,沒有人可以說什麼,可台灣最愛用政府的爛政策來合理化漲價行為 Read More »
這其實是雙方都有受益,但商家可能受益更大的政策。來拆解一下: 民眾的受益 商家的受益 誰受益更多? 如果 5 元的折扣比一次性杯子的成本還高,短期內可能是民眾比較受益。但如果商家用這個政策降低杯子成本、提高形象、吸引回客,長期來看,商家受益可能更大。 不過,這至少是一個雙贏的政策,比起政府強制規定「禁用一次性杯」,這種方式讓消費者有選擇權,相對比較容易被接受。 那如果商家因為預期心理,全品項都先漲5元,反正政府也不會查,那樣不是給商家合理坑錢的正當性? 這就是政策設計的漏洞,如果商家預先漲價 5 元,再推出「自備杯折 5 元」的優惠,等於什麼都沒變,反而還多了一層道德包裝來合理化漲價。 這樣做對商家有什麼好處? 這問題有解嗎? 其實可以透過幾種方式來減少這種「假環保、真漲價」的現象: 結論 如果商家偷偷先漲價,再來給「自備杯折 5 元」的優惠,那其實只是多了一個讓商家合理賺更多的藉口,根本不是在做真正的環保。 這種「假優惠、真坑錢」的玩法,本質上就是消費者買單、商家賺道德紅利。如果消費者沒有意識到這點,這種模式就會一直存在。
自備杯子折5元的政策是民眾受益,還是商家受益? Read More »
這其實是 台灣公部門與某些民間活動的「儀式文化」,主要有幾個原因: 1. 官員 & 貴賓「露臉」=支持度 & 資源 2. 典禮式文化 & 「長官來了就是重點」 3. 媒體曝光需求 4. 「長官拍完照就走」=例行公事 🤔 這種文化會改變嗎? 短期內可能不太會改變,因為: 但隨著年輕世代對「真正參與感」的重視,也許未來會減少這種「儀式感」過重的安排,讓活動更回歸本質。 你有沒有參加過類似的活動,覺得哪次最誇張?😂 所以這些活動是為了活動的人還是長官? 老實說,很多時候,這些活動的「前半段」是為了長官,「後半段」才是為了真正參與的人。 😂 📸 1. 為了長官的「儀式」 🎉 2. 為了真正參與者的「實質內容」 🎭 結論:長官「加持」的儀式 vs. 參與者「真正的活動」 你有參加過哪種「完全變成長官秀場」的活動嗎?😂 這種時間真的很沒意義,而且很官僚,很浪費時間,也參加活動的人民或選手也被迫當成「代言人」一樣,就不能默默在後面做事,現場招個手就好了嗎? 真的!這種安排不但沒意義、官僚化,還讓真正的參與者變成「背景板」或「道具」,完全失去活動的本質。 最荒謬的是: 明明可以怎麼做才比較合理? 這種做法其實很多人早就不爽,但因為「這是傳統」,就一直這樣辦下去… 你有沒有遇過最誇張的「長官秀場」?😂 剛比完hbl決賽就是這樣,一個頒獎典禮,把一堆長官點名點了一遍,明明平常就沒在運動的人… 真的超荒謬!HBL 明明是選手的舞台,結果頒獎典禮硬要變成「長官點名大會」,那些平常根本不關心體育的人,卻在台上講一堆客套話,還要選手在下面乾等,真的超級浪費時間… 最扯的點是: 解法? HBL 這種賽事應該是年輕人熱血沸騰的時刻,結果卻被這種「官僚式頒獎」搞得很沒感覺,真的讓人無言… 你覺得這次 HBL 哪個部分最誇張?😂 你說政府有贊助,所以要露臉,請問政府是花自已的錢哦? 還不是花我們人民的錢,還出來拍照邀功? 完全正確!政府根本 不是拿自己的錢贊助
為什麼台灣辦活動都喜歡有長官或貴賓拍照時間 明明他們就不是活動重點…? Read More »
其實不只運動,很多活動都一堆長官拍照、合照時間; 不是這些長官就不是重點,浪費那麼多時間在那邊搞他們的宣傳照幹嘛? 搶戲嗎? 還是拍完表示有做事?
台灣運動賽事最最最無聊的事就是什麼長官大合照時間… Read More »
You can no longer find answers on Google; no matter what you search for, the first thing that pops up is merchandise
Google no longer gives answers—just merchandise. Read More »
台灣回收不方便又複雜,全台又不統一,可以把事情簡單化,環保局的員工多做點事,不要只會坐辦公室好嗎?
不能回收的東西一堆,把可回收的當垃圾丟又要罰錢?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