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公車司機應該是全台最需要做職前心理狀態測驗的工作吧?

超級容易路怒,完全沒想過他載了一車的乘客?

但這裡不是要檢討司機,而是要檢討這些公司沒有給與司機該有的待遇,所以司機不尊重自己的工作,相對的,怎麼會有人尊重公車司機這種工作呢?

改善台灣公車司機身心狀態,應該從「制度」、「工作環境」、「社會文化」三方面同時下手,才能真正有感。以下是一些具體方法與建議:


🧠 一、制度面:減輕工作負擔、穩定待遇

  1. 合理班表與強制休息機制
    • 避免血汗輪班(如連續 12 小時、月休少於 4 天)
    • 訂立強制休息時數與駕駛間隔(例如每天最多 10 小時、兩班間至少休 8 小時)
  2. 固定薪資制度改革
    • 台灣許多公車司機收入仍以「里程/趟次計酬」為主,導致過勞開車
      👉 建議採「基本薪資+合理里程獎金」制,保障底薪穩定。
  3. 提升駕駛職業認同感
    • 政府應補助地方運輸公司設立「駕駛職業進修制度」、「年度表揚制度」,讓司機不只是被要求「安全駕駛」,也有正向肯定。

🛠 二、工作環境面:改善設備與互動壓力

  1. 減少非駕駛工作壓力(如找零、與乘客爭執)
    • 推動全面電子支付(悠遊卡、一卡通)
    • 增設監視器+即時支援系統(如緊急通報)
  2. 改善車內設備與休息空間
    • 設置駕駛專屬休息站/候車亭(許多路線無地方休息)
    • 車輛內加裝空調隔音區、舒適座椅、視線輔助裝置
  3. 心理健康與壓力排解服務
    • 提供免費心理諮詢、駕駛社群支持平台
    • 每季由交通局或業者聘請心理師進行團體輔導與減壓課程

👥 三、社會文化面:減少歧視與不合理要求

  1. 公民教育:尊重駕駛、理解職業困難
    • 公車上廣播或標語:鼓勵乘客體諒駕駛、少發脾氣、多說謝謝
    • 校園或公民課程可納入「大眾運輸與尊重工作者」單元
  2. 建立申訴平衡制度
    • 現在乘客只要電話申訴,司機就可能被處罰
      ➤ 應該有「乘客濫訴申訴制裁」、「雙方申訴平台」,確保公平
  3. 媒體不要污名化交通事故責任
    • 不應在事故發生後立刻歸咎司機,需等調查結果再定調
    • 可多報導優良駕駛事蹟、交通安全改進成果,扭轉印象

✅ 小結論:

改善公車司機的身心狀態不是「發慰問金」這麼簡單,而是要徹底改變:

  • 他們過勞的工時結構
  • 不合理的獎懲與薪資體系
  • 缺乏社會尊重的工作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