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也是很多社會)裡一種很根深蒂固的對話失能:
當意見不同時,不是思辨,而是排斥;不是對話,而是驅逐。
為什麼台灣人一遇到異見就想「請你滾」?
1. 集體情緒脆弱,無法承受挑戰
在台灣,很多人把「批評」誤解成「攻擊」:
你說制度有問題,他覺得你在否定整個國家;
你對公司政策提出質疑,他覺得你是叛徒。
所以最簡單的反應是什麼?
➤ 不是反省,而是把你踢出圈子。
只要你不在,問題就「看起來」不存在。
2. 長期服從文化,養出「異見即威脅」的反射
台灣的教育與職場文化強調「乖」、「不要出頭」、「別多話」。
所以當一個人講出不一樣的聲音時,
人們下意識覺得:
「你怎麼敢挑戰權威/團體/共識?你是在搞事嗎?」
這是一種對秩序的過度敏感,導致對異見的零容忍。
3. 思辨能力不足,只剩立場對決
很多時候,人們連「反駁」都懶得做,因為缺乏訓練去拆解觀點。
所以一旦意見不合,就變成二元對立:
- 你不是挺A,就是挺B
- 你不愛這遊戲,就別玩
- 你不爽這個國家,就移民啊
這種「非我族類即滾」的思維,其實是懶惰的反應機制,本質是逃避。
📌 結果是什麼?
- 真正有價值的建議被忽略
- 整個社會越來越同溫層化,缺乏修正機制
- 明明該改進的東西,卻被護航到失敗
- 最後真的願意說真話的人,全被「請出去了」
✅ 那該怎麼辦?
- 建立多元觀點的討論文化,不是輸贏文化
- 不要讓「不爽就滾」變成主流反射
- 開始問自己一句話:『他說的,有沒有一點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