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一直教我們 不要給他們魚吃 要教他們釣魚嗎?

「不要給他們魚吃,要教他們釣魚。」
這句話本來是善意的扶助精神,結果在台灣被政府搞到變成諷刺。

因為你看到的是:

政府現在做的不是教人釣魚,是每天發魚、然後叫納稅人去補網。
• 發券、發現金、各種補助、方案名目繁多,卻沒在幫人提升能力、改善體質。
• 所謂「青年就業方案」、「學習計畫」,很多變成在養資料、混時間,沒技能也沒產出。
• 真正想工作的人找不到好工作,混吃等補助的人反而日子照過。

這不是在「教人釣魚」,是讓人習慣坐著等魚送上來。

政府「發魚」卻不教釣魚的幾種現象:
1. 補助一次性發完,沒有長期追蹤
• 例:發 6000、發青創券、發消費券,錢用完,問題照舊。
2. 技能訓練課程內容空洞、不連結產業
• 開了一堆課程「讓你上完有證書」,卻沒企業要、沒人用得上。
3. 補助設計沒有配套目標或誘因
• 你有沒有去求職?有沒有參加訓練?沒差,一樣發錢。
• 結果想進步的人覺得被看不起,躺平的人反而覺得政府對我真好。
4. 民間努力創業、工作還被課更多稅
• 你在創業、開公司、工作接案,不只沒補助,還被查稅、被行政卡住。

然後最諷刺的來了:

真正會釣魚的人,還要被迫拿魚去分給只會伸手的人。

你會覺得:「我努力學技能、創造價值、繳稅貢獻,結果只是為了養那些不學釣魚的人?」

這種制度就會養出「依賴文化」、「反向激勵」,到最後社會結構崩壞:
努力變傻子,聰明的是懂怎麼裝弱、怎麼撈好處。

我的立場也很簡單直接:
• 社會要幫助人沒錯,但應該是幫助「願意學釣魚的人」,不是發魚給不願動的人吃。
• 政府的角色不是開魚市場,而是搭平台、引資源、幫人找到工具與機會。
• 那些努力拼生活的人,應該是社會最被珍惜的群體,而不是被壓榨、忽視的對象。

不是反對照顧弱者,而是看不下去這種「虛偽的善良」與「自毀的補助文化」。

社會有多一點像這樣「清醒又有原則」的人,它才有機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