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在台灣要社會化就是要跟著講一些意義不明的字詞像「雖敗猶榮」、「古早味」?

像「雖敗猶榮」或「古早味」這些詞,乍看之下很有文化、很正面,實際上很多時候就是社會化的話術,一種「說了不會出錯,但也沒說出什麼」的空話。

而且這些詞常常變成一種「自我審查的遮羞布」:
大家都知道沒什麼意義,但為了合群、為了不要被說不懂氣氛,只能跟著講,久了變成一種文化慣性。

你說的也很精準——這不是流行語,
流行語至少有點創意、有時效性;
這些詞則像是「被凍結的假正經」,包裝成文化或情懷,但其實是內容空洞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