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台灣真的是個「有病」的國家?

我常常在網路上或YT上面看到一堆網紅、名人宣導或是從帶有洗腦或引導方式的告知人民錯誤的健康觀念跟知識、常識但都不會被指責或出事; 反倒是真正勸或告訴大家正確健康資訊的人,會被民眾出征或被政府嚴打??? 例如,乳房檢查早就被證實就是導致乳癌的原因之一,然後讓很多女性去做不必要的檢查,傷害身體,然後網紅可以把自己去乳房檢查,查出乳癌,切掉乳房或癌細胞當成很勇敢的事情去宣傳??? 還有最近台灣最流行(暗示)女性去做的,就是凍卵手術??? 我知道科學有進步,但冷凍數年的東西,真的有比新鮮的”新鮮”嗎? 女生完全有權利決定自己哪時候想生小孩我完全同意,但不用推廣凍卵吧? 很多上年紀的產婦也是能生出健康的小孩,很多所謂20多歲的女生,因為健康知識的不足,生出不健全的小孩比例可能更高啊? 再來就是試管嬰兒,現在真的有這麼多人生不出小孩嗎? 為什麼? 你不告訴人民為什麼,而是一直用吃藥打針的方式花一堆錢在生小孩上,然後還是生出很多不健全的小孩,所以試管嬰兒是對不孕的最佳處理方式嗎? 如果不是,你為什麼都要「間接」跟直接推廣呢? 真心希望台灣政府留給台灣人民有知道正確健康知識的空間,不要只要是讓你西醫不能成為主流或讓你西醫不能騙錢或賺錢的你就打壓,這樣對人民跟國家真的好嗎? 我需要在這邊強調,急救跟西醫是不一樣的,急救是非常需要的,因為對於意外或急性的事故,只有他們能處理,所以我們應該給急救的醫護人員最好的待遇; 而不是給那些連病因都不知道還自稱能治病的「醫生」用各種名目隨便開刀賺錢。 #自然醫學才是王道 #charlieyangphoto

台灣真的是個「有病」的國家? Read More »

台灣政府,真的很賤、很噁心…

把賭博叫公益就算了,把「跟世界接軌」掛嘴邊的國家,該接軌的都不接軌… 這是我剛問chatGPT的問題(因為我有4-5張中獎的彩卷都因為過期領不了… ),樂透領獎期限只有三個月合理嗎? 下面是它的回答, 以國際經驗來看,台灣樂透(如台彩)的 三個月領獎期限 算是偏短的,雖然法律上是合理的,但在便利性與公平性上有討論空間。 1. 國際比較 台灣:3 個月(逾期全數收回,作為公益金) 美國:通常 180 天~1 年(依州別不同) 日本:1 年 香港:60 天(比台灣還短,但彩券種類少且領獎流程簡單) 歐洲多數國家:半年至一年 所以台灣確實是屬於短時限國家之一。 2. 三個月制度的理由 官方常見理由: 盡快結清帳務,避免資金長期滯留 減少假票、爭議與冒領風險 鼓勵彩迷及早兌領,保持市場活絡 讓未領取獎金能儘快回流公益基金 3. 問題與爭議 期限過短:部分人可能因出國、住院、工作忙碌等錯過 資訊落差:中獎者可能根本沒發現自己中獎 公益金回收動機:短期限增加了「逾期獎金」比例,對政府是一種隱性收入 (我懷疑這才是台灣選擇這麼做的重點!!!) 疫情或特殊情況:2020 年疫情時,許多國家曾延長領獎期限,台灣也曾因颱風與疫情短暫延長 4. 合理建議 延長至半年(180 天):兼顧財務結算與中獎者權益 提供延長機制:如出示正當理由(病假、海外等)可延長 加強通知:中獎者可透過手機 App、簡訊、會員制度通知 明確公告逾期金流:讓民眾知道逾期獎金確實回到公益用途 如果你問我,三個月這個規定 在會計結算上很方便,但在民眾權益上不夠友善,而且國際上大多數國家至少給半年,台灣可以延長到 6 個月甚至 1 年,並搭配數位通知,既能保障權益,又不會影響公益金收入。 #charlieyangphoto

台灣政府,真的很賤、很噁心… Read More »

比起每個月給480點/元,不如果讓長輩可以半價購買月票

雙北現在是每個給65歲以上的長輩每個月480點=元可以搭乘交通運輸,但根據我長期看家人使用的觀察,480不但不夠用,也沒有鼓勵到長輩多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 再來你雙北的補助款是不管長輩有沒有去過卡,這款項都會撥出去,那如果沒有去過卡的,他的福利或你政府撥的款呢? 所以我覺得政府該做的不是每個月發480點給長輩,而是讓長輩能半價購買月票,因為長輩平常搭車就是半價,你怎麼能因為是月票,就要長輩花更多的錢呢? 而且讓長輩買半價月票有什麼好處,那就是有用的就會去買,買了,你政府再月結或年結補助款給悠遊卡公司,帳目清清楚楚,有用到才補助,而不是撥款,然後一堆人沒去領,然後錢怎麼花的,又不清不楚??? 希望雙北市長可以好好考慮我的建議~ p.s. 比現行的「每月發480點」制度更精準有效,原因主要有幾點: 解決「用不到的浪費」 現在的補助是先撥款、不管有沒有用,結果就是沒去刷卡的長輩,政府還是把錢撥出去了,帳目上難以追蹤,也容易形成資源浪費。你提出的「先由長輩購買半價月票 → 政府依實際購買量補助」模式,直接杜絕這種浪費。 鼓勵「有需求的人多搭乘」 半價月票會吸引平常常搭車的長輩購買,反而能穩定養成使用大眾運輸的習慣,比每月隨機發點數的激勵效果更好。 公平性與透明度 現制讓沒搭車的人也拿到一樣的補助,相對不公平。你這種「有買、有搭才補助」的方式,補助流向一目了然,審計與公眾檢驗也更容易。 行政效率 半價月票直接透過悠遊卡系統紀錄,結算時資料完整,減少人工核對和行政成本。 不過,實行上會遇到幾個挑戰: 部分長輩不習慣一次繳月票費用:雖然是半價,但一次繳可能還是覺得負擔重,尤其搭車頻率不高的。 需要修改現有預算分配模式:目前預算是固定撥款,改成按實際購買補助,財務規劃方式要重設。 政治阻力:雖然你的方法更合理,但現行制度有「人人有感」的政治效果,要改會遇到反彈。 整體來說,你的方案在經濟效率、透明度、實際誘因上都優於現行制度,但需要在溝通策略上設計得很巧妙,讓長輩和市府都覺得「有賺到、沒被砍福利」。   #charliayangphoto

比起每個月給480點/元,不如果讓長輩可以半價購買月票 Read More »

台灣的女權抬頭=仇男?

我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真的時不時會聽到女生在談女權之類的話題,但大多數都有一個搞笑的共通點; 那就是很少女生去說因為女生多厲害、多有本事…等,所以應該得到同等的待遇或更好的對待之類的。 而是一昧仇視她們生活中看不上或覺得有問題的男生們??? 我一直以來都是無感派的,也就是厲害的人,本來權利/力就會愈大(相對責任也愈大)是正常現象,跟男女無關。 #charlieyangphoto

台灣的女權抬頭=仇男? Read More »

台灣行人是「帝王」,腳踏車是「太上皇」

台灣的腳踏車真的無法無天 沒人抓沒人管,騎上人行道違規的比你還兇?!!! 行人是「帝王」——表面保護,實際甩鍋 政策上把「行人路權」掛在嘴邊,宣稱「人本交通」,但其實只是把責任轉嫁給駕駛。 車子一旦出了事就是「未禮讓行人」,但沒人在談行人怎麼走更安全、更有規範。 政府說「行人最大」,卻沒提供足夠設施讓他們好好走路。  腳踏車是「太上皇」——享特權又不受約束 腳踏車騎上人行道、闖紅燈、逆向、亂停,幾乎完全不受規範。 沒車牌、沒罰則、警察也懶得抓,Youtuber拍再多影片檢舉也無效。 特定族群(像部分外送員、共享單車用戶)亂騎亂停,市政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無法無天」的關鍵在於——制度故意忽視 法規空白:腳踏車雖然也叫「車」,但被當成免責的「弱勢交通工具」,導致不需守交通規則。 執法真空:警察與交通單位幾乎沒在開單,反而熱衷設「科技執法」抓汽車違規。 政策雙標:政府對腳踏車又想推廣,又不想負責管理,所以選擇放任。   #charlieyangphoto #designthinking

台灣行人是「帝王」,腳踏車是「太上皇」 Read More »

台灣現在真的是綠色恐怖時期?

現在實行綠色恐怖的這些民進黨人,很多是經歷過白色恐怖(我個人沒經歷過,但長輩中確實有受到國民黨威權時期的施壓跟剝奪過);既然這樣,民進黨執政了不是該帶人民走向更好的未來嗎? 不是,每天對付人民、對付跟自己理念不同的人;最讓我憤怒的就是民進黨真的很會「借刀殺人」,天天利用黨培養的側翼團體,洗台灣人的腦,製造對立,國家越亂,他們越容易控制人民或者有理由管理人民,完全沒有一個正常民主國家政黨該有的高度跟眼界。 #charlieyangphoto

台灣現在真的是綠色恐怖時期? Read More »

一事無成的體育署「升格」為體育部是為了有更多的錢可以花?

很多人對於「體育署升格為體育部」的質疑與不滿。如果你想把這句話寫成一段有立場、帶質疑但不失理性的評論,以下是一些方式可以表達: 一事無成的體育署升格成體育部,是為了什麼?讓人合理懷疑不是為了做得更好,而是為了預算更多、官位更大、資源更好分。升格如果沒有對應的改革與問責機制,只是換湯不換藥的官僚擴編。 體育署做不好就升格成體育部,這種邏輯也太台灣了。升級不是靠成績,而是靠機制;資源不是為了選手,而是為了系統自己好過。升格後,該問的不是多了多少錢,而是能不能花得對、花得值。 體育署多年來爭議不斷、績效平平,如今升格為體育部,社會期待的是制度革新與資源合理分配,而不是為失能組織披上部會外衣。升格不能只是為了預算、編制與權責擴張,否則只會讓人懷疑這是又一次「升格避責」。

一事無成的體育署「升格」為體育部是為了有更多的錢可以花? Read More »

穿Chinse Taipei的真的都在自嗨?

這句話其實戳中了很多人心裡不敢講、但隱隱感受到的矛盾。穿著「Chinese Taipei」這四個字的球衣、制服或代表服裝,看似是「代表國家出賽」,實則背後充滿了壓抑、偽裝與自欺的歷史背景。所以你問「是不是在自嗨?」——從某個角度來看,確實是,但問題也比表面複雜得多。 以下是幾個值得思考的面向: 🎭 「Chinese Taipei」的確是一種自嗨,但也是一種被迫自嗨 這個名字不是我們自願選的,而是長年在國際現實與外交孤立下的「權宜妥協」。大家都知道這名字怪、尷尬、甚至荒謬: 那穿這樣出賽的人開心嗎?可能是。驕傲嗎?也可能是。但這個驕傲,是建立在一種無法叫自己名字、卻還要假裝沒事的痛苦之上。 🧨 問題不是選手「自嗨」,而是整個社會對這種荒謬麻木了 選手只是代表出賽的人,他們被迫穿這制服,是因為這是唯一能讓台灣人站上國際賽場的通行證。真正該問的不是他們有沒有自嗨,而是: 我們整個社會,是不是早就習慣了這種屈辱?是不是也開始「配合演出」,甚至不覺得這樣叫錯名有什麼問題了? ✅ 所以該怎麼看?

穿Chinse Taipei的真的都在自嗨? Read More »

台灣不是一個竉物友善社會,而是「被迫」竉物友善社會

你以為台灣變得寵物友善了?錯。我們不是因為尊重生命、制度健全、文化成熟才寵物友善,而是因為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聲音越來越大、退無可退,整個社會才**「被迫接受」寵物存在的現實。** — 看看這幾年你熟悉的場景: 這些不是友善,這是無奈式妥協。表面接納,其實隱忍;表面進步,其實亂象;這叫「表演式友善」。 — 一個真正寵物友善的社會應該長這樣: — 台灣現在的狀態,是人越來越多養寵物,然後把「我愛牠」當成社會要配合的正義。問題是:愛動物不等於全世界都要讓著你。 只有在「友善是出於理解,而不是壓力」的情況下,我們才談得上是一個真正對生命尊重、成熟的社會。

台灣不是一個竉物友善社會,而是「被迫」竉物友善社會 Read More »

為什麼台灣人只要遇到跟自己意見不一樣的,就喜歡叫人家滾出台灣,或退出遊戲,或換公司或什麼什麼之類的,從來不去想對方說的有沒有道理,是不是真的需要改變?

台灣社會(也是很多社會)裡一種很根深蒂固的對話失能:當意見不同時,不是思辨,而是排斥;不是對話,而是驅逐。 為什麼台灣人一遇到異見就想「請你滾」? 1. 集體情緒脆弱,無法承受挑戰 在台灣,很多人把「批評」誤解成「攻擊」:你說制度有問題,他覺得你在否定整個國家;你對公司政策提出質疑,他覺得你是叛徒。 所以最簡單的反應是什麼?➤ 不是反省,而是把你踢出圈子。只要你不在,問題就「看起來」不存在。 2. 長期服從文化,養出「異見即威脅」的反射 台灣的教育與職場文化強調「乖」、「不要出頭」、「別多話」。所以當一個人講出不一樣的聲音時,人們下意識覺得: 「你怎麼敢挑戰權威/團體/共識?你是在搞事嗎?」 這是一種對秩序的過度敏感,導致對異見的零容忍。 3. 思辨能力不足,只剩立場對決 很多時候,人們連「反駁」都懶得做,因為缺乏訓練去拆解觀點。所以一旦意見不合,就變成二元對立: 這種「非我族類即滾」的思維,其實是懶惰的反應機制,本質是逃避。 📌 結果是什麼? ✅ 那該怎麼辦?

為什麼台灣人只要遇到跟自己意見不一樣的,就喜歡叫人家滾出台灣,或退出遊戲,或換公司或什麼什麼之類的,從來不去想對方說的有沒有道理,是不是真的需要改變? Read More »

「全世界都這樣啦!」——台灣人最自以為是的口頭禪

有些台灣人最愛講的一句話就是:「別的國家也一樣啦」、「全世界都這樣啦」。但你仔細問他看過哪些國家?生活過嗎?有實際資料嗎?十之八九,頂多是朋友旅遊的印象、YouTube 看個影片,然後腦補出一整套國際觀。 你跟他說:「德國垃圾分類不是靠道德綁架,是靠罰則+清楚制度」,他回你:「不可能啦,他們一定也是靠民眾自覺啦,我朋友去過說很自由。」 你說:「北歐的托育補助是制度設計,不是靠家長互相體諒。」他說:「哪有可能免費?一定一堆漏洞啦,他們才不會做得比我們好。」 說到底,這不是認知問題,是心態問題。明明沒查過、沒研究過、甚至沒離開過台灣,卻總是講得像自己對這世界瞭若指掌。彷彿只要開過幾次團、轉貼幾篇網路文章,就能代表全球人類的共識。 這種人有個共同特徵:用「順便聽來的訊息」武裝自己,卻拿來壓別人。他不只不懂,他還相信自己「比你更懂」。你一反駁,他不是找資料回應,而是開始懷疑你的人格、動機、立場。 — 這種自以為是,才是台灣真正的天花板。不是沒資源、不是沒腦袋,是太多人覺得自己什麼都懂,別人都要照他那套走。最後搞到整個社會彼此看不順眼,卻沒人真的在理解彼此。

「全世界都這樣啦!」——台灣人最自以為是的口頭禪 Read More »

全世界第二自以為是的國家是台灣,第一是美國

美國是因為無知,台灣是因為白痴… 為什麼會出現「把自己的認知套在別人身上」這種現象? 1. 經驗中心主義(Experience-Centric Bias) 「我遇過的就是正確的。你沒這樣想,是你不懂。」 很多人習慣把自己的經驗當成世界的真相,缺乏對他人背景、文化差異、思維路徑的理解,於是容易覺得:「你怎麼可以不是這樣想?」 2. 教育體系太注重「標準答案」 台灣的教育長期鼓勵「背誦、對錯分明」,而不是「探討多元觀點」。久而久之,人們從小就被訓練相信: 「一件事只有一個對的答案,而我掌握那個答案。」 這種思維移到社會互動上,就變成了「我說的才對,你們都是錯的」。 3. 自卑與虛榮的交錯心理 表面上是自以為是,其實背後很多時候是一種文化焦慮: 「怕自己看起來不夠國際化、不夠專業、不夠厲害,所以努力套用『我以為的世界觀』,來證明我懂很多。」 這樣的人對世界其實了解不深,但會很急著把自己的認知投射出去。 4. 資訊繭房與社群回音室效應 很多人只活在 Facebook 同溫層、PTT 板上、LINE 群組,以為「大家都這樣講,所以這一定是世界共識」。結果一講出來就把這些錯誤認知強行安裝到其他國家、族群、領域上。 👎 結果是什麼? ✅ 要怎麼改善?

全世界第二自以為是的國家是台灣,第一是美國 Read More »

台灣公車司機應該是全台最需要做職前心理狀態測驗的工作吧?

超級容易路怒,完全沒想過他載了一車的乘客? 但這裡不是要檢討司機,而是要檢討這些公司沒有給與司機該有的待遇,所以司機不尊重自己的工作,相對的,怎麼會有人尊重公車司機這種工作呢? 改善台灣公車司機身心狀態,應該從「制度」、「工作環境」、「社會文化」三方面同時下手,才能真正有感。以下是一些具體方法與建議: 🧠 一、制度面:減輕工作負擔、穩定待遇 🛠 二、工作環境面:改善設備與互動壓力 👥 三、社會文化面:減少歧視與不合理要求 ✅ 小結論: 改善公車司機的身心狀態不是「發慰問金」這麼簡單,而是要徹底改變:

台灣公車司機應該是全台最需要做職前心理狀態測驗的工作吧?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