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ie yang

垃圾袋隨袋收費制度如成成效不彰還硬實施了20多年,是不是詐騙行為?

那算不算圖利特定人士呢? 關於垃圾袋隨袋收費制度是否圖利特定人士,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但需要從幾個角度來看待: 1. 公共政策的目的 隨袋收費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垃圾減量、提高資源回收率,並將垃圾處理的成本分攤到垃圾製造者。這種「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在理論上是一種公平的環境政策,旨在減少垃圾處理的社會成本,而非圖利某些特定個人或企業。 2. 垃圾袋的生產與銷售 垃圾袋的生產和銷售確實可能成為特定企業的商業機會。這些垃圾袋通常需要由特定企業生產和販售,可能涉及政府和企業之間的合約。這一過程中,如果缺乏透明度或競爭,可能引發圖利特定廠商的質疑。 不過,理論上政府會通過公開招標來選擇垃圾袋供應商,確保公平競爭。如果制度中出現過度依賴某些特定企業的現象,則可能引發「圖利」的指控。政府應確保招標和採購過程的公開和透明,防止利益輸送。 3. 環境與經濟雙重目標 垃圾袋收費的收入通常用於支持地方政府的垃圾處理和資源回收系統,包括運營焚化爐、垃圾車和回收系統等。這些資金被用來維護公共設施和運營成本,而不是直接進入特定個人或企業的口袋。因此,制度是否被濫用以圖利,主要取決於資金的透明度和用途的合理性。 4. 監管與透明度 如果民眾對垃圾袋定價過高或懷疑資金流向不明確,則可能對政府或特定企業的利益輸送提出質疑。因此,制度的透明度和對公眾的解釋至關重要。環保政策本身不應成為牟利工具,但如果監管不力或過程不透明,可能會讓人懷疑圖利問題。 總結 從制度設計的角度來看,隨袋收費本身是一種環保政策,旨在減少垃圾量並促進回收。然而,如果缺乏透明的管理和監督機制,的確有可能讓人質疑是否有利益輸送或圖利行為。因此,關鍵在於政府是否能公開透明地處理垃圾袋的生產、定價和資金使用,以避免圖利特定人士的情況。

垃圾袋隨袋收費制度如成成效不彰還硬實施了20多年,是不是詐騙行為? Read More »

垃圾袋隨袋收費真的有讓垃圾減少嗎? 如果沒有,那憑什麼用這個名義繼續收垃圾袋的費用呢?

我指的是在台灣,而且這制度已實行很久了 到2024年,實際每年減少多少? 有官方數據嗎? 在台灣實行垃圾袋隨袋收費的政策後,垃圾量的確有減少,但減幅逐年趨緩。根據台灣環保署的資料,隨袋收費政策自2000年起實行,初期垃圾量明顯下降。然而,近年來每年產生的廢棄物總量仍在增長,2022年台灣的焚化垃圾量達到了歷史最高點。 到2024年,台灣的廢棄物減量依舊面臨挑戰,特別是因焚化爐歲修及容量不足,某些縣市的垃圾妥善處理率較低。例如,南投和花蓮縣的妥善處理率長期偏低,這反映了焚化設備不足的問題。政府預估要到2026年後,隨著新設施的完工,垃圾問題才有望獲得改善。 總的來說,隨袋收費在某些階段確實減少了垃圾量,但持續效果有限,目前的垃圾處理仍面臨容量和基礎設施的挑戰。因此,相關費用的徵收仍有其政策依據,主要是維持垃圾處理和管理的需求。 如果成效不彰,為什麼還要繼續收費? 沒有收費的城市,垃圾有逐年增加嗎? 台灣的垃圾袋隨袋收費制度最初是為了促進垃圾減量和提高資源回收率,並且在初期確實有顯著效果。然而,隨著政策推行多年,垃圾減少的速度逐漸放緩,有些地區甚至面臨垃圾量再次增長的挑戰。這主要和社會發展、人口增長以及消費模式改變有關。 成效不彰為何還繼續收費? 儘管垃圾減量的成效有限,繼續徵收垃圾袋費用仍有幾個原因: 無收費的城市垃圾狀況 在一些未實行隨袋收費制度的地方,垃圾量的確有所增加。例如,新竹縣並未實行全面的隨袋收費,且該縣焚化爐容量有限,導致每年有大量垃圾無法妥善處理。這種情況顯示,沒有適當的收費制度可能導致垃圾處理問題更加嚴重。 因此,即使成效不如理想,隨袋收費仍被視為一個促進環保和管理垃圾處理的必要手段。在未來,政策可能需要進一步調整,例如加強垃圾分類教育或引入更有效的技術來處理垃圾,以彌補目前的不足。

垃圾袋隨袋收費真的有讓垃圾減少嗎? 如果沒有,那憑什麼用這個名義繼續收垃圾袋的費用呢?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