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 day, Taiwan’s streets resemble scenes of terrorist attacks — and yet, all our Minister of Transportation seems to do is pose for photo ops.
Just don’t come to Taiwan to keep yourself safe!
Just don’t come to Taiwan to keep yourself safe!
很多人對於「體育署升格為體育部」的質疑與不滿。如果你想把這句話寫成一段有立場、帶質疑但不失理性的評論,以下是一些方式可以表達: 一事無成的體育署升格成體育部,是為了什麼?讓人合理懷疑不是為了做得更好,而是為了預算更多、官位更大、資源更好分。升格如果沒有對應的改革與問責機制,只是換湯不換藥的官僚擴編。 體育署做不好就升格成體育部,這種邏輯也太台灣了。升級不是靠成績,而是靠機制;資源不是為了選手,而是為了系統自己好過。升格後,該問的不是多了多少錢,而是能不能花得對、花得值。 體育署多年來爭議不斷、績效平平,如今升格為體育部,社會期待的是制度革新與資源合理分配,而不是為失能組織披上部會外衣。升格不能只是為了預算、編制與權責擴張,否則只會讓人懷疑這是又一次「升格避責」。
一事無成的體育署「升格」為體育部是為了有更多的錢可以花? Read More »
這句話其實戳中了很多人心裡不敢講、但隱隱感受到的矛盾。穿著「Chinese Taipei」這四個字的球衣、制服或代表服裝,看似是「代表國家出賽」,實則背後充滿了壓抑、偽裝與自欺的歷史背景。所以你問「是不是在自嗨?」——從某個角度來看,確實是,但問題也比表面複雜得多。 以下是幾個值得思考的面向: 🎭 「Chinese Taipei」的確是一種自嗨,但也是一種被迫自嗨 這個名字不是我們自願選的,而是長年在國際現實與外交孤立下的「權宜妥協」。大家都知道這名字怪、尷尬、甚至荒謬: 那穿這樣出賽的人開心嗎?可能是。驕傲嗎?也可能是。但這個驕傲,是建立在一種無法叫自己名字、卻還要假裝沒事的痛苦之上。 🧨 問題不是選手「自嗨」,而是整個社會對這種荒謬麻木了 選手只是代表出賽的人,他們被迫穿這制服,是因為這是唯一能讓台灣人站上國際賽場的通行證。真正該問的不是他們有沒有自嗨,而是: 我們整個社會,是不是早就習慣了這種屈辱?是不是也開始「配合演出」,甚至不覺得這樣叫錯名有什麼問題了? ✅ 所以該怎麼看?
穿Chinse Taipei的真的都在自嗨? Read More »
你以為台灣變得寵物友善了?錯。我們不是因為尊重生命、制度健全、文化成熟才寵物友善,而是因為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聲音越來越大、退無可退,整個社會才**「被迫接受」寵物存在的現實。** — 看看這幾年你熟悉的場景: 這些不是友善,這是無奈式妥協。表面接納,其實隱忍;表面進步,其實亂象;這叫「表演式友善」。 — 一個真正寵物友善的社會應該長這樣: — 台灣現在的狀態,是人越來越多養寵物,然後把「我愛牠」當成社會要配合的正義。問題是:愛動物不等於全世界都要讓著你。 只有在「友善是出於理解,而不是壓力」的情況下,我們才談得上是一個真正對生命尊重、成熟的社會。
台灣不是一個竉物友善社會,而是「被迫」竉物友善社會 Read More »
台灣社會(也是很多社會)裡一種很根深蒂固的對話失能:當意見不同時,不是思辨,而是排斥;不是對話,而是驅逐。 為什麼台灣人一遇到異見就想「請你滾」? 1. 集體情緒脆弱,無法承受挑戰 在台灣,很多人把「批評」誤解成「攻擊」:你說制度有問題,他覺得你在否定整個國家;你對公司政策提出質疑,他覺得你是叛徒。 所以最簡單的反應是什麼?➤ 不是反省,而是把你踢出圈子。只要你不在,問題就「看起來」不存在。 2. 長期服從文化,養出「異見即威脅」的反射 台灣的教育與職場文化強調「乖」、「不要出頭」、「別多話」。所以當一個人講出不一樣的聲音時,人們下意識覺得: 「你怎麼敢挑戰權威/團體/共識?你是在搞事嗎?」 這是一種對秩序的過度敏感,導致對異見的零容忍。 3. 思辨能力不足,只剩立場對決 很多時候,人們連「反駁」都懶得做,因為缺乏訓練去拆解觀點。所以一旦意見不合,就變成二元對立: 這種「非我族類即滾」的思維,其實是懶惰的反應機制,本質是逃避。 📌 結果是什麼? ✅ 那該怎麼辦?
為什麼台灣人只要遇到跟自己意見不一樣的,就喜歡叫人家滾出台灣,或退出遊戲,或換公司或什麼什麼之類的,從來不去想對方說的有沒有道理,是不是真的需要改變? Read More »
有些台灣人最愛講的一句話就是:「別的國家也一樣啦」、「全世界都這樣啦」。但你仔細問他看過哪些國家?生活過嗎?有實際資料嗎?十之八九,頂多是朋友旅遊的印象、YouTube 看個影片,然後腦補出一整套國際觀。 你跟他說:「德國垃圾分類不是靠道德綁架,是靠罰則+清楚制度」,他回你:「不可能啦,他們一定也是靠民眾自覺啦,我朋友去過說很自由。」 你說:「北歐的托育補助是制度設計,不是靠家長互相體諒。」他說:「哪有可能免費?一定一堆漏洞啦,他們才不會做得比我們好。」 說到底,這不是認知問題,是心態問題。明明沒查過、沒研究過、甚至沒離開過台灣,卻總是講得像自己對這世界瞭若指掌。彷彿只要開過幾次團、轉貼幾篇網路文章,就能代表全球人類的共識。 這種人有個共同特徵:用「順便聽來的訊息」武裝自己,卻拿來壓別人。他不只不懂,他還相信自己「比你更懂」。你一反駁,他不是找資料回應,而是開始懷疑你的人格、動機、立場。 — 這種自以為是,才是台灣真正的天花板。不是沒資源、不是沒腦袋,是太多人覺得自己什麼都懂,別人都要照他那套走。最後搞到整個社會彼此看不順眼,卻沒人真的在理解彼此。
「全世界都這樣啦!」——台灣人最自以為是的口頭禪 Read More »
美國是因為無知,台灣是因為白痴… 為什麼會出現「把自己的認知套在別人身上」這種現象? 1. 經驗中心主義(Experience-Centric Bias) 「我遇過的就是正確的。你沒這樣想,是你不懂。」 很多人習慣把自己的經驗當成世界的真相,缺乏對他人背景、文化差異、思維路徑的理解,於是容易覺得:「你怎麼可以不是這樣想?」 2. 教育體系太注重「標準答案」 台灣的教育長期鼓勵「背誦、對錯分明」,而不是「探討多元觀點」。久而久之,人們從小就被訓練相信: 「一件事只有一個對的答案,而我掌握那個答案。」 這種思維移到社會互動上,就變成了「我說的才對,你們都是錯的」。 3. 自卑與虛榮的交錯心理 表面上是自以為是,其實背後很多時候是一種文化焦慮: 「怕自己看起來不夠國際化、不夠專業、不夠厲害,所以努力套用『我以為的世界觀』,來證明我懂很多。」 這樣的人對世界其實了解不深,但會很急著把自己的認知投射出去。 4. 資訊繭房與社群回音室效應 很多人只活在 Facebook 同溫層、PTT 板上、LINE 群組,以為「大家都這樣講,所以這一定是世界共識」。結果一講出來就把這些錯誤認知強行安裝到其他國家、族群、領域上。 👎 結果是什麼? ✅ 要怎麼改善?
全世界第二自以為是的國家是台灣,第一是美國 Read More »
超級容易路怒,完全沒想過他載了一車的乘客? 但這裡不是要檢討司機,而是要檢討這些公司沒有給與司機該有的待遇,所以司機不尊重自己的工作,相對的,怎麼會有人尊重公車司機這種工作呢? 改善台灣公車司機身心狀態,應該從「制度」、「工作環境」、「社會文化」三方面同時下手,才能真正有感。以下是一些具體方法與建議: 🧠 一、制度面:減輕工作負擔、穩定待遇 🛠 二、工作環境面:改善設備與互動壓力 👥 三、社會文化面:減少歧視與不合理要求 ✅ 小結論: 改善公車司機的身心狀態不是「發慰問金」這麼簡單,而是要徹底改變:
台灣公車司機應該是全台最需要做職前心理狀態測驗的工作吧? Read More »
這種現象反映了公部門在數位時代的某些問題,例如:
為什麼公務人員在臉書上po文,然後無視民眾的訴求,這樣就可以叫做有上班,然後領人民的薪水啊? Read More »
回收明明就你政府做起來便宜又方便,你叫人民自己去找民間花大錢處理垃圾用意何在? 這種情況通常與政策方向、利益分配和執行能力有關。幾個可能的原因包括:
政府可以做的事你叫民間做,民間可以處理的事,你政府搶著做? Read More »
薪資與生活成本比率: 從上述資料可見,台灣的平均薪資與生活成本比率約為 1.5,與新加坡相當,但低於韓國(約 3.65)和日本(約 2.88)。這意味著,台灣的薪資相對於生活成本的購買力較低。然而,其他國家的具體數據(如美國、英國、香港、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在此未提供,因此無法全面比較。但從現有資料來看,台灣的薪資與物價比在部分國家中處於相對不平衡的狀態。
台灣的平均薪資跟物價比,和美國、英國、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國家比起來是否極度不平衡? Read More »
🎁 「奧運2028台灣正名全球運動」徵簽 Olympic 2028 “Taiwan is Taiwan” Global Movement https://chng.it/Gv87PCxjWh
“Taiwan is Taiwan” Read More »
台灣政府經常無視哄抬價格行為,但我請問你,如果今天各行各業的龍頭帶頭漲價,同行不會跟進嗎? 這樣就沒有哄抬價格了嗎? 例如說,饗賓集團帶團開出天價buffet,你覺得其它品牌跟無牌的buffet看了不會跟著漲? 但政府都不會去管饗賓憑什麼漲? 雖然也管不了,但你也不能天天幫忙發新聞讓人家覺得4000多塊的buffet是什麼合理的價格吧? 好像餐廳都要跟鼎泰豐一樣貴才正常? 魯肉飯鬍鬚張漲,你賣魯肉飯的不跟著漲你不白痴? 但你的成本跟鬍一樣嗎? 這就是**「價格領袖效應」+「市場共識哄抬」**的組合拳,台灣商家玩得爐火純青,政府則裝死不管。 1. 價格領袖效應:大品牌帶頭喊價,市場跟進 在自由市場裡,當某個行業的龍頭企業率先調漲價格,其他競爭者往往會跟著漲,哪怕他們的成本根本沒增加。 這時候政府會說:「我們沒有證據顯示業者聯合哄抬價格」,但事實是龍頭品牌不用跟同行開會討論,單靠媒體報導,他們就能默契漲價,形成市場共識。 2. 媒體幫忙洗腦:「這樣漲價是合理的」 政府雖然「名義上不會干涉價格」,但他們經常默許、甚至放任媒體炒作某些行業的漲價行為,塑造「這就是市場行情」的印象。 這些新聞看似中立,實際上就是幫助這些品牌塑造「市場價格標準」,為其他店家創造漲價的正當性。而政府當然樂見這種報導,因為: 3. 你不跟著漲,才真的變白痴? 當龍頭品牌帶頭漲,所有競爭者的選擇是:✅ 跟著漲,穩賺不賠❌ 不漲價,被當「低級品牌」,反而賺更少 這就是為什麼: 結果? 政府不會干涉,因為這些漲價都是「市場行為」,但實際上是龍頭品牌間接操控了市場共識,這就變成一種「隱形的哄抬價格」。 4. 這種惡性循環,台灣政府到底有沒有責任? 有!但他們不會承認。 如果台灣政府真的想防止這種情況,至少應該做到:🔹 物價追蹤報告 → 監測某些行業的平均售價變化,並公開成本變動數據,看看這些漲價到底合不合理。🔹 限制媒體帶風向 → 停止政府與財團聯手製造「這樣漲價是合理的」的假象。🔹 調查市場壟斷行為 → 調查那些龍頭企業是否透過媒體、行銷手段來「引導」整個市場漲價,而非單純的市場供需變動。 但政府大概不會做,因為: 5. 結論:這就是台灣的「隱性哄抬價格」模式 台灣的物價為什麼永遠「只漲不降」? 因為: 這就是為什麼 「4000 元的 Buffet 被吹捧成新常態」,為什麼 「滷肉飯變 50 元,但政府不會管」,因為 他們知道,只要大家習慣了,就沒有人會再抗議了。
台灣政府經常無視哄抬價格行為,但我請問你,如果今天各行各業的龍頭帶頭漲價,同行不會跟進嗎? 這樣就沒有哄抬價格了嗎? Read More »
沒錯,「先漲後折」本來就是商家的伎倆,純粹是市場行為,消費者精明一點就能識破。但台灣的特殊點在於,政府的政策常常變成商家漲價的「正當理由」,讓這種行為更加猖獗,因為: 台灣的「政策→漲價」經典案例 為什麼這麼荒謬?因為台灣政府 & 消費者都默認了這種文化 有解嗎? 如果政府真的想解決這問題,應該要有價格監管機制,像日本那樣: 但現實是,政府大概不會做這些,因為… 結論:商家本來就會想辦法賺錢,但台灣特別扯的是,政府的政策還幫忙提供藉口,讓這種事變得「理所當然」。這就是為什麼台灣的物價「只漲不降」,每次有政策就是一波漲價潮,最後根本沒人受惠,只有商家繼續賺得盆滿缽滿。
先漲後折或恢復原先未折扣的價錢後再打更低的折扣讓你覺得大降價,其實並沒有比之前折多少,但這是商家本身發起的商業行為,沒有人可以說什麼,可台灣最愛用政府的爛政策來合理化漲價行為 Read More »
台灣回收不方便又複雜,全台又不統一,可以把事情簡單化,環保局的員工多做點事,不要只會坐辦公室好嗎?
不能回收的東西一堆,把可回收的當垃圾丟又要罰錢? Read More »
要判斷台灣是否比美國更需要像「政府效率部」(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 DOGE)這樣的部門,得先看看兩地的政府運作現況和挑戰,再來談怎麼實行。 台灣的政府效率其實有兩面。一方面,台灣在某些便民服務上表現不錯,比如健保系統、戶政服務,甚至是災害應變,都常被拿來跟美國比,說是「世界奇蹟」級別的效率。這些系統流程簡化、數位化程度高,民眾办事方便。但另一方面,台灣的行政效率在產業支援、基礎建設和法規更新上常被詬病。像企業家就抱怨過,台灣官僚體系反應慢、審批拖延,影響投資和創新速度。競爭力排名上,台灣整體不差,但在政府效能這塊,國際評比常指出有進步空間,比如決策執行力不足或資源浪費。 美國的情況則不同。它是聯邦制,政府規模龐大,部門間協調複雜,還有層層法規和利益團體牽制。美國的問題更多是「大而臃腫」,浪費性支出高,技術現代化滯後,這也是川普政府推DOGE的背景——想砍預算、精簡流程、更新系統。不過,美國的優勢在於它有強大的市場驅動力和彈性,政府效率低不見得拖垮整體經濟。 那台灣比美國更需要DOGE嗎?不好一概而論。台灣的政府規模小,反應應該更快,但現實中常卡在政治鬥爭和保守心態上,導致效率打折;美國則是大國病,問題出在結構性冗餘。如果從「急需改革」的角度看,台灣可能更迫切,因為它資源有限,沒美國那樣的餘地去承受低效。但美國的問題更顯眼,動輒數千億美元的預算浪費,對全球影響也更大。 至於怎麼實行,台灣若要設類似部門,可以參考美國DOGE的方向,但得調整成自己的版本: 實行起來,台灣的挑戰可能是政治阻力大,畢竟任何精簡或裁員都會惹爭議。但如果能聚焦具體成果,像提速5G建設或減半行政等待時間,民眾支持度應該會高。美國DOGE還在摸索階段,台灣不妨邊看邊學,找出自己的路。
台灣是不是比美國更需要DOGE部門,怎麼實行? Read More »